《巴顿将军》,一个注定只存在于战场的人-全球独家

2023-04-23 03:48:13     来源 : 哔哩哔哩

每周一部电影,这周看的是《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是二战时期的人物,率领美军在北非对抗“北非之狐”隆美尔,登陆西西里岛作战,再接着在欧洲战场上急行军追赶德军,立下赫赫战功,在二战美军中的知名度仅次于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


(资料图片)

这部电影拍摄于1970年,这一时期美国正陷于越战泥潭不可自拔,国内反战情绪汹涌澎湃。在这样的时期,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意图可想而知,所以对电影中浓浓的爱国、好战、英雄元素就不意外了。

巴顿是个性格强势,作战勇猛,作风粗暴的人,似乎战场上的将领都是这样的设定,国外今来看到过太多这样的将军,大概是环境塑造人吧。在残酷的战场上,想要活下来、打赢仗,需要召唤这类人的出现。

巴顿出现在北非战场是临危受命,他接手是个纪律松散部队,士兵擅离职守,军官晃荡散漫。他一上来就从整顿军纪入手,通过严明纪律和严酷锻炼,迅速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为了军纪严明的胜利之师。

他的对手是大名鼎鼎的隆美尔,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对手,可惜这时的德军在走下坡路了,他和隆美尔的较量大部分是一边倒,起码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是这样,总是他一路进军,德军一路败北。

为了衬托巴顿的主角形象,其他的将领,不管是美国的英国的还是德国的,都是一副政客嘴脸、胆小怯懦、内斗争功的不堪形象,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简直被塑造成小丑,隆美尔则对巴顿赞赏不已。

电影中的巴顿,似乎无所不能,总是英明正确,只要他指挥的战争无一不胜,他制定的行军路线总在事后验证,他谋划的作战方略就像预先看过剧本一样。这样正面刻画反面衬托,直接把主角光环打满。

不知道真实中的巴顿是否如此,可能真实与否也不重要了,在这个越战泥潭时期,全美迫切需要巴顿这样的军事将领,好带给美国人胜利、带来希望。只是美国人在越南并没有重现二战的荣光。

巴顿是个纯粹的军人,他认为最适合军人的死法是死在最后一场战役最后一次冲锋最后一颗子弹,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可以说是厌恶,他口无遮拦,屡屡因言获罪,他憎恶怯懦,暴打害怕打仗的士兵。

这一切都给他带来恶果,在欧洲战场形势大好之际,他被撤去指挥权。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而他被安排扮演迷惑德军的木偶,而他昔日的下属军衔已在他之上。他渴望一场战争,一场翻身之仗。

他等来了,战场总是需要能征善战之人,他没辜负这次机会,率领军队连克城镇,风头甚至盖过了蒙哥马利元帅。他在寒冬大雪里,率部急行军100里,驰援101空降师,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当战争结束,他的使命也迎来了终结,战后是文人和政客的舞台,需要的是听话的将军,而他并没有吸取当年撤职的教训,依旧大放厥词、肆意评论,再次被剥夺职务,结束了他作为军人的使命。

这部电影很有名,很多桥段堪称经典,尤其是第一幕巴顿在星条旗下的演讲。多年前我在一个电影解析节目中还看到过,电影拍摄手法和表达方式确实一流。只是现在看下来,内核不过主旋律大片罢了。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